国龙集团 创高科技绿色农业生物技术企业
技术交流

饲料酶制剂

文章来源: 日期:2011-09-09

饲料酶制剂是为了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、利用或改善动物体内的代谢效能而加入饲料中的酶类物质。
 目前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包括淀粉酶、α-半乳糖苷酶、纤维素酶、β-葡聚糖酶、葡萄糖氧化酶、脂肪酶、麦芽糖酶、甘露聚糖酶、果胶酶、植酸酶、蛋白酶、角蛋白酶、木聚糖酶等。 由于饲料原料结构的复杂性,饲料工业生产中更多使用的是复合酶制剂。复合酶制剂是含2种或2种以上单酶的产品。
饲料酶制剂的分类:
(1)非淀粉多糖(NSP)酶
  非淀粉多糖酶类包括木聚糖酶、β-葡聚糖酶、β-甘露聚糖酶、纤维素酶、α-半乳糖苷酶、果胶酶等,作用于饲料中相应的NSP。畜禽体内并不分泌本类酶,必须由饲料中外源添加,是主要的饲用酶制剂。
(2)植酸酶
  植酸酶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,能够依次分离植酸分子中的磷,将植酸(盐)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,同时释放出与植酸(盐)结合的其它营养物质。
(3)内源消化酶
  内源消化酶是可以由动物消化道自身分泌的酶,主要指蛋白酶、淀粉酶和脂肪酶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内源酶也需要由饲料中补加。
20世纪60年代,酶制剂在美国作为添加剂首次应用于配合饲料中。酶制剂的首次商品化使用是1984年的芬兰,真正的应用是近30年内的事情。世界范围内,使用酶制剂最多的地区是欧洲、北美和澳大利亚。目前,全球大约有70%以上的家禽粘性麦类饲粮中添加有酶制剂;由于大麦在欧洲配合饲料中的广泛使用,欧洲近90%的禽料含有酶制剂。猪料中使用酶制剂的比例要低得多,全球范围内大概在10-20%。2005年,全球的酶制剂销售在20亿美金以上。
  我国饲用酶制剂的工业化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,90代初开始工业化生产,近10多年发展速度很快。国内推广范围较广的酶制剂是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。2004年,随着磷酸氢钙价格的上涨,出于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,植酸酶被更多使用;数年的实践已证明:植酸酶替代磷酸氢钙是成功的。植酸酶的成功应用给了饲料企业更多使用酶制剂的信心。饲料酶制剂的应用:
(1)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
木聚糖、β-葡聚糖、纤维素等非淀粉多糖难以被动物(特别是单胃动物)消化吸收,它们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,并且能使消化道食糜粘度增加,导致日粮养分消化率和饲养效果降低,限制了谷物在饲料中的应用。木聚糖酶、β-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可以分解非淀粉多糖,消除其抗营养作用。植酸酶可以消除植酸抗营养作用,提高磷的利用率。
(2)补充内源酶的不足
动物自身分泌的蛋白酶、淀粉酶等内源酶不足的现象在幼龄动物及处于应激、疾病等亚健康状态的动物表现非常明显:消化不良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产性能表现下降,如断奶仔猪的腹泻。针对性添加外源酶将有效解决如上现象。
(3)降低环境污染
 添加复合酶可减少畜禽粪便排放量。酶制剂提高饲料中氮、磷的利用率,使粪、尿中的氮、磷含量下降,最直接是降低了畜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,减少了畜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因不良环境诱发的其它疾病。   是为了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、利用或改善动物体内的代谢效能而加入饲料中的酶类物质